(资料图片)
5·18是“国际博物馆日”。近年来,江苏省中小学校借助博物馆资源,研发博物馆系列课程,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,打造“双减”背景下第二课堂。
迈着整齐的步伐,南京市长江路小学的“综合实践小分队”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沿着1800米的长江路步行十分钟来到南京六朝博物馆,开启一场与历史的对话研学。学校德育处主任赵昌竹说:“很多年前,我们就有小导游社团,在总统府讲解;小研究员走进江宁制造博物馆进行红楼文化的研究;在六朝博物馆,有“小青莲”文物讲解团队。每周博物馆工作人员也会走进校园给孩子们教学,比如认识瓦当,制作莲花灯。”
通过馆校合作,博物馆成为不少学校第二课。南京市长江路小学把六朝博物馆、江宁织造博物馆等纳入“15分钟课后服务圈”。进一步探索“博物馆+”的课程实践方略,推动博物馆课程与网络、与科技、与文旅、与传媒等领域跨界融合。充分利用博物馆馆藏文物和文化资源,开发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博物馆课程,构建博物馆与学校课程的关联,实现博物馆资源的课程转化,变零散为结构,变平面为立体,将一个个“点状分布”的文博资源串联成线,打通为一条文脉贯通的教育旅途。
围绕博物馆课程,学校语文组研发江宁织造府里的《红楼探秘》,数学组研究青瓷和轴对称、平移、旋转的联系,音乐组从《竹林七贤画像砖》拓展研究古代乐器“八音分类法”,美术组还研究了六朝的服饰绘……这样的博物馆课程设计基于学科而超越学科,需要我们在具体设计和实施时,增强整体规划、统筹安排,尤其是科学评价、适时反馈,让每一位学生“有体验、会思考、能实践”,实现博物馆教育回到博物馆场域的高效闭环。
近年来,国家高度重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,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,推进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开展学习,促进博物馆资源与课堂教学、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。 在淮安市博物馆,江苏省清浦中学初二年级的20多名学生正认真聆听青铜器的铸造方法——失蜡法的制造过程。 美术老师左静说,学校开设馆校联动系列课程——《蓝白之美》,带着学生了解青铜器纹样类别,并把纹样印在蓝印花布上。“深挖本地特色资源,希望同学们能够借此活动实现以文化人,以美育德。”
江阴市博物馆以《本草纲目》为引,将馆藏中医药相关藏品与市城西中心小学学生们笔下的“本草纲目”相结合,呈现出传统文化与纯真童趣相呼应的中医药展览。学生武琪说:“上面有我画的四个药材,我选取的是灵芝、马钱子、鼠尾草。我觉得作品能够参展,让更多的人知道中草药的知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。”
宿迁市博物馆以红色主题教育、传统民俗文化等为主,开展系列教育活动。宿迁市博物馆社会教育部主任陈薇弘说,开展“缤纷冬日”、“七彩夏日”等等一系列的活动,让孩子们走进博物馆,学习到一些历史知识,而且让博物馆成为他们的“第二课堂”。
“走进来”也要“走出去”,博物馆课程正在拓展。淮安市博物馆社会服务部主任蒋炅宇说,他们以馆藏青铜器为依托,开发了复刻馆藏珍品系列课程。通过开展“文物小课堂”、“文物探秘社团”等多样化活动,突破传统学习方式,提升学生对文物知识的兴趣。“第一要走进乡村学校,淮安市博物馆未来将与更多的乡村学校合作,针对学生特点开发更加适配的文物课程。二是借助现代科技,打破空间限制。借助互联网直播技术,开展博物馆云课堂,科普文物知识,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文物,构建均等化、广覆盖的博物馆教育网。”
(江苏新闻广播/沈杨 宿迁台 淮安台 江阴台 编辑/汪泽)
关键词: